Saturday, June 7, 2014

透過教育獲得社會改變收獲



原文: http://teachersjourneytolife.com/2014/04/16/cultivating-social-change-through-education-day-80/

昨天當我在修車店等待換輪胎時, 我閱讀到一篇在科技郵報(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)關於小孩子先天的數學感觀的文章(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4/01/140122134231.htm). 在一個奇怪的地方獲得關於人類本性深奧的觀點, 這篇文章令我在心裏燃起一個好奇的問題, 關於我們把教育的基本元素, 視為理所當然的事. 那天後來一個朋友分享了一篇 Michael Johnson 關於改變社會的文章, 一個草根階層經濟組織 Truth Out(http://truth-out.org/)的編輯所寫的文章. Truth Out 是一個集中在公開現時世界系統的不公平, 和謊話的網上雜誌.

我在這裏要討論這 2篇文章, 起初或許會覺得它們完全無可能有關連的, 而我將會証明它們怎樣跟我們問題的根源/問題的核心有關的: 教育和社會改變.


現在 - 這篇文章的題目: 嬰兒意想不到的驚人數學能力: 成年人仍然像小孩一樣思想數字(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4/01/140122134231.htm) 是關於小孩子的天生數學感觀, 基於一個由 Dror Dotan, 一個在 Tel Aviv 大學教育系, 和 Sagol 神經科醫學院的博士研究生, 和 Stanislas Dehaene教授, 任職於 Collège de France, 一個在數字認知學的傑出研究學者所做的研究寫成的. 這些研究學者發現, 小孩子天生就會以對數(Logarithmically)形式來觀察數字的. 意思是年紀越少的小孩, 對他們來說, 1 與 2的 '距離'是比 101 與 102的距離大的. 為什麼? 因為 2是 1的兩倍. 就這樣, 他們逐漸地看數字(距離)變得越來越接近, 根據它們相互間的百份比距離來分辨. 然後研究人員同時發現, 我們作為成年人也某程度上保留了這種數學感觀, 但當我們年紀越大就變得越消散, 因為我們在學校受的, 是基於數字線性(Linear)的理解.


Dotan 說: "我們很驚訝看到人們永遠都沒有停止思考數字, 就像他們小時候一樣". "人類對數字的天生感觀不斷衝擊着, 即使只是想着双位數字." 這些發現, 是對了解人類怎樣處理數字方面的一項重大的發現, 這項發現能夠幫助我們開發更先進的教育方法, 更有效地教育, 和治療有學習障礙的小孩, 與及有大腦創傷的人." (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4/01/140122134231.htm)

我要帶出這個研究的原因, 並不是為了討論兩個方法中, 那一個更有效, 目的是為了 1) 即使小孩子被系統化地反復灌輸某種系統思想, 他們成年後事實上也不會失去他們例如天生在數學上的感觀, 和 2) 如果我們接受對數性觀察數字是有效的前題下, 那麼教育系統透過教育他們殖入線性理解, 對小孩造成了極嚴重的傷害. 這可以例如解釋了(部份原因), 為什麼小孩數學成績差, 因為數學以線性方式教導, 沒有與小孩的天生數學感觀背離, 反而強迫了一種違反-天生感觀的概念.


所以這個在小孩子的天生數學感觀研究, 跟社會改變有什麼關係? 我在下面將會解釋到.

在 Michael Johnson的文章: 社會改變: 我們就是我們不斷找尋答案問題的根源(http://truth-out.org/opinion/item/23030-the-ground-of-social-change), 討論到社會改變理論, 與真正社會改變的不協調. 他引用了很有趣的一點, 來看看社會改變, 只會是被人類造成的文化所支持或禁止兩種情況.


"想象一下社會就像一個花園, 充滿各種有貢獻(Productive)的植物, 以互惠的關係共存着. 文化就像他們的泥土, 他們從中吸取必要的養份, 並且用此來各自貢獻給整個集体幸福的. 社會改變運動, 極其量, 試圖補救這個被濫虐統治關係統治着的世界. 大部份社會改變理論, 以我的觀點, 是只針對補救某些系統, 習慣, 工具包等等. 從根本處着手的理論, 集中在(補救)泥土本身, 因為這就是被用來支養着上面的支配性關係的. 總括來說, 文化塑造了我們怎樣看, 聽, 感受, 品味, 嗅覺, 呼吸和以世俗和出眾的方式活我們的人生. 即是, 我們怎樣体驗. 在社交生活中, 所有一切的裂隙/缺點都由此而起." (http://truth-out.org/opinion/item/23030-the-ground-of-social-change)


Johnson 重點地指出幾個例子, 說明了為什麼改變社會的概念和起步, 一直都沒有可能被應用/實現. 最顯然的例子就是阿根廷工廠的工人, 佔領了工廠, 試圖建立一個新的民主和統一的方式管理這盤生意, 但即使階級統治結構被消除了, 最終所有相同的 '離間'逐漸浮現. 最終 Johnson說最終問題源自 '文化的根深蒂固'.

"...我們需要處理的問題是深層/嚴重的文化衝突. 深層的文化包括因為風俗/文化令我們對生命的基本假設/看法. 這些都深深地殖入了我們心裏面. 這些是我們人性文化的基礎. 這些阿根廷在嘗試一個理性的轉化他們的生活, 和身邊的世界, 但跟着卻撞板了. 這道障礙並非來自 "出現", 而是源自他們心中的. 他們完全被動(Passivity), 這種被動就正是他們想轉化我們階級系統裏整体(Integral)的一部份. 他們當時正面地面對着, 事實上他們跟搾壓他們的領導一樣, 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." (http://truth-out.org/opinion/item/23030-the-ground-of-social-change)


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, 社會改變不能夠純綷只改變系統的結構, 我們人類嵌入了的文化在系統中. 為什麼會是這樣? 對某些人來說, 這或許會是火上加油/惹惱他們, 因為他們相信人性永遠都是一種貪婪和利己的生物. 但我們可以以另一種視角來看的, 一種極微妙和極明顯, 卻甚少在改變社會的教科書中題及的. 我們不能夠消除系統和結構, 被視為對社會改變帶有害處的, 是因為這些結構和系統都是由我們人類, 根據我們被文化所塑造成的人性制造出來的. 意思是這些結構與系統源自我們內心/本性, 並非(起碼在這個背景所指)源自, 比方說, 觀察大自然和它怎樣運作的. 當我們創造一個階級結構裏, 某些工人比其他人更不值錢, 因此他們賺取更少的工資時, 這是因為這就是我們在世上怎樣視/互相評價對方.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, 例如在商業結構裏, 正式的階級結構被移除後, 階級和不平等也會重新浮現的原因. 在這裏我們不單指人性, 像貪婪/不平等, 這些直接由我們父母和學校, 在生活中教育我們的. 我們在說數百年文化的根深蒂固, 令這些特性變成了烙印在我們 '人性文化'本性上, 就如 Johnson指出的一樣. 人性例如像貪婪, 利己主義和不平等, 全都烙印在人類生活的每個細節上, 從我們內心的思想過程, 到我們怎樣建造我們的物質性環境. 因此, 我們不能夠純綷除去方程式的一個部份後, 就期望其餘一切就會自動地同樣改變. 文化經過了漫長的歲月, 塑造了今天的我們/的人性, 顯然的改變也是需要時間和毅力的. 其中一個最有效和急需帶出改變的, 就是透過教育.


這又把我們帶回小孩子天生數學感觀這點上:

即使當小孩子在教育系統裏, 他們系統化地被教導用線性思維來處理數字, 他們長大成人後, 還遺留着對數的觀感. 大部份小孩還有天生社會正義(Social Justice)感的, 對其他生命有著平等和同情. 就像數學一樣, 這些觀感都在他們成長, 在進入社會被社會化文化化的過程裏, 變成社會的一部份時, 被系統化對染汚了. 這些都發生在小孩子生命裏的每個層面, 透過小孩觀察父母, 與其他小孩談判/交涉, 到正統的教育和媒体. 然而 - 當小孩成長後, 他們起碼還遺留着部份的天生社會正義感, 同情和平等的, 某些人顯然的遺留比別人多. 但就如在阿根廷工人的例子事實說明, 很不幸地要改變並不像開關一樣, 開了後這些社會正義感, 同情和平等就會取代任何, 和所有的利己自私與貪婪, 到一個理想/實際的效果/程度.


人性一直被文化所塑造成我們今天的模樣, 意思是社會改變, 只有在建立一個透過教育重新灌輸新的文化下, 才有機會成功. 例如我們不能夠純綷只把金錢, 從我們現時的系統/方程式裏除去, 然後期望每個人都會和平/快樂地回到以物換物的世界生活. 我們需要改變自己, 這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 '人性', 透過人性我們制造這些系統, 是我們的人性制造出不平等和不公義/的源頭的. 好消息是大部份小孩子都有潛質, 開發出有效的社會技能, 一個正義和同情. 我們只需要悉心照顧和教導他們(新)的文化就可以發展了. 壞消息是我們還未開始著手做, 那些本應教育孩子怎樣有效地在世界裏生活的人, 他們本身的人性, 就是因為一個受汚染了的文化下成長的後果. 就如 Johnson所說一樣, 我們本身就是問題的根源. 因此, 我們不能夠純綷 '異想天開地尋找解決辨法' 因為我們就正正是問題所在.


所以如果我們, 基於以上的察覺/理解, 用來為社會改變寫計劃書, 就會像這樣:

首先第一步是我們作為成人, 必需守護和培養我們內心的社會正義感, 同情和平等. 透過一個主動的自我-教育. 要做到這點, 我們必需理解和完全透露, 我們在個人和公有/集体層面上, 過往一直怎樣被教育和文化塑造成貪婪, 和利己主義的人性.

這是很重要的, 因為我們視現時的貪婪和利己主義文化為理所當然的事, 即使我們覺得這些都在我們以外的 '系統裏面'存在吧了, 因此以為我們個人沒有參與貪婪與自私. 要解開這些文化和我們的想法, 我們就需要教育自己, 學習怎樣每個人負起自我責任, 和參與在世界系統裏導至今天的局面. 我們還需要教育自己, 系統在那些層面, 是怎樣影響着我們的思考, 因為若果我們不明白這點, 我們是沒有辨法顯著/實際地改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的.


第二步是改變我們社會的結構(Fabric), 改變我們現時生活的文化和系統, 還有我們的教育系統, 這個我們用來教育和灌輸給我們的孩子. 當我們作為大人改變了自己以後, 融合同情, 社會正義感和平等後, 作為一種新文化的核心守則, 透過我們活這些守則, 我們將會漸漸消除種種導致/引起貪婪和自私/利己的行為/思想, 取而代之, 我們會料養我們小孩的天生同情, 社會正義感和平等的人性.


當大自然字面的意思是指一種天生的生物物質性(Biophysical)個体, 文化字面意思是蓄意/主動為某種特定原因和工具/方法, 形成和塑造大自然的過程. 因此, 我們不能夠歸疚我們現時生活的苦況, 我們為了貪婪和利己, 變成了毁滅性的人種, 是因為大自然所造成的. 因為大自然它實際的結構功能, 是基於平等和可持續發展的守則運作, 全体各個生態系統部份, 都以支援全体繁盛為目的. 因此, 我們很清楚以我們人類現時耕耘(Cultivated)我們的大自然, 令我們變成現時的模樣的. 意思是我們可以改變的, 我們有這些工具來改寫我們怎樣一起在這個星球上生活. 當一個農夫的農作物死了, 或當失收時, 農夫會觀察自己的耕種方法, 找出錯在那裏. 或許他澆太多水了, 或太少, 或許泥土中的礦物質需要其他的養份, 來支援植物生長. 這是我們需要為社會改變而思考的, 明白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問題所在, 我們有責任把自己, 變成一個解決方案.

對於那些已經準備好參與的人仕, 我建議他們研究一下平等生命基金會的基本收入保証系統計劃. 這個計劃提出一個 鏨新新的政治改變模範, 不會 '分左派右派', 反而是代表一個全新的方式來解決我們現時每天面對世界上的困局.

教育一下自己(英語):

The Ultimate History Lesson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QiW_l848t8

PROPAGANDA | FULL ENGLISH VERSION (2012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NMr2VrhmFI

The Century of the Self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7EwXmxpExw

Psywar
http://metanoia-films.org/psywar/

The Trap
http://archive.org/details/AdamCurtis_TheTrap

The Power Principle
http://metanoia-films.org/the-power-principle/

Human Resources: Social Engineering in the 20th Century
http://metanoia-films.org/human-resources/

The Story of Your Enslavement
http://youtu.be/Xbp6umQT58A

Blind Spot
https://vimeo.com/30559203

Inequality for all documentary:
http://www.putlocker.to/watch-inequality-for-all-online-free-putlocker.html

The Four Horsemen: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fbvquHSPJU

On Advertisement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8gM0Q58iP0

Third World America – Chris Hedges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rZE65_134g

資料來源:

http://truth-out.org/opinion/item/23030-the-ground-of-social-change

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4/01/140122134231.htm

(請分享轉載這個重要的訊息, 謝謝)
QQ群: 生活收入保障LIG  372550945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